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不断推进集约型社会建设,狠抓节能减排,出台了多项节能降耗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确保落实,还将节能降耗目标纳入了政府考核体系。
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增速有望达GDP增速2倍以上,“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7万亿元,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到2020年,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将超过50家。前景看好的同时,未来竞争也将继续加剧。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节能服务业为例,到2016年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 7426 家;行业从业人员达到 60.7 万人, 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近 1.5 倍。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 2015 年3127.34 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097.34亿,年均增长率为 30.19%,截至 2016年底,产值超过 10 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有 35 家,超过 5 亿 元的有 192 家,超过 1 亿元的有 376 家。
通过对节能行业竞争分析,2016年以来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以山东省为例,2016年重点培植了5个节能产业基地、4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3个环保产业基地,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建立了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重点实验室5家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在这种大干快上的形势下,节能环保产业的进入门槛实际上很低,一大批产业基地的出现和新企业的进入,对于节能环保产业内现有企业将构成极大威胁。
节能环保产品本身是作为传统产品的替代品出现的。在传统产品没有完全退出市场之前,两者始终互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市场之前,两者始终互为替代品。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技术成熟,规模效应明显,在激烈竞争中形成了消费者普遍接受的价格。相对而言,新能源汽车由于起步晚,暂时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价格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低,使得传统汽车使用成本降低。
通过对节能行业竞争分析,从产业链角度看,节能环保产业的上游产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材料、能源供应商,另一类是技术研发机构。第一类上游产业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提供所必需的原材料及能源,一般为钢铁、石油、电力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一般属于垄断竞争型,同一种原材料在市场上有多个供应商可供选择,故其讨价还价的能力不强;第二类上游产业是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等。由于技术研发的创新性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该上游产业至少短期内的市场结构是垄断性的,故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从节能环保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来看,无论是供应商、购买者、还是潜在进入者、替代者,想分割节能环保产业这块“市场大蛋糕”,本质上都要在技术资源、材料资源、政策资源、资本优势、保持绝对的优势,而产业双资平台,正是这样一种从本质上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核心优势的一个市场化组织。产业双资平台,是指是由跨国公司、国企等大型企业集团针对特定产业或综合产业,而成立的品牌“资源+资本”平台,其主要通过整合吸纳产业内上下游资源类企业、金融类企业入驻到平台,使企业间互通“资本+资源”有无,助力产业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