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  公司动态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返回新闻列表 > 新闻正文
 
绿色供应链——制造业转型升级之利器
来源:点绿资讯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17.4.27

中国制造将全面开启由“大”转“强”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命脉,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度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将是保证强大经济的支柱和基础。

但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中国经济下行,各行业发展均放慢了脚步,制造业更是举步维艰,同时,制造业的两高(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以及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加上当今美国强力呼唤制造业回归,更让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如何重振制造业大国雄风,转变粗放式发展的两高模式,夯实实体经济,是目前经济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经济结束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开始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制造业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助力持续增长的主战场。为此,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意在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带动中国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而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转变粗放式发展的两高模式。

制造大国雄风下存隐患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功不可没,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物耗、能耗和污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综合能耗为584.7kgce/t,而发达国家的综合能耗平均值为536.4 kgce/t,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相差9%;我国的电耗为469.73kwh/t、水耗为3.3m³/t,电耗及水耗高于国际水平,且我国钢铁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国外先进水平的3倍左右。

为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手段,也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包括各地颁布的很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但效果有限,且流于形式的多,即使政府给补贴也推行缓慢。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为了推行清洁生产而由政府主导的清洁生产审核,这是一套程序化的方法,通过预审核、审核、方案的产生和筛选、方案的确定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手段,帮助企业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寻求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方案,从而进行清洁生产改造。但这种做法基本上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强制审核、有法可依,但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况且他们的核心诉求也是符合要求即可,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应付政府验收通过。在此过程中由于政府面对的是众多的单个企业,无法亲自审核,只能依靠第三方审核机构,而企业的不积极配合,也使第三方审核机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最终拿到审核费用,只能在审核报告编写上做文章以求通过政府验收。为此,2016年环保部《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将绿色供应链作为环境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强绿色采购及消费,利用市场杠杆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均将绿色供应链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可以想见,其发展进程与我国绿色转型密切相关。

主打“试点建设”,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起步

我国正式引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试点城市有上海、天津、东莞和深圳。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展绿色供应链的试点城市,主要从政府采购的角度出发,于20147月,出台了《天津市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东莞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则寻求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其发布的“东莞指数”以及即将成立的“绿色供应链协会”将会开创新的绿色供应链推广模式;深圳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试点城市之一,选取大型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试点项目,通过政企合作创新模式,以市场为驱动,通过大型项目总结绿色采购经验,并为深圳市编写绿色供应链指南。上海绿色供应链试点则从基层出发,与上海百联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及宜家家居等企业开展了合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通用汽车,其从2007年起率先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引进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以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自己出资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一级供应商开展全方位的咨询辅导,帮助供应商实现节能减排,每年选择几十家供应商参与项目,年年推进,计划将接近1000家一级供应商全部做完,然后再向下级供应商层层推进,该项目完全靠市场机制、客户驱动,成效显著,供应链整体节电864万度、节水5.5万吨、节约费用958.4万元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2.7吨,当然,其中也有因前期投资大而搁浅的方案。可以可见,如果再有政府的政策或资金的助力,上海通用的绿色供应链项目成效将更为显著,推行会更加顺畅。

借鉴他山之石,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存不足

绿色供应链的理念是从国外引进的,旨在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采购与消费力量,产生市场机制的杠杆效应,推动供应链上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能效,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环境治理效率,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升级。绿色供应链在国外发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并于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正式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随着美国环保主义的深化、英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国际制造类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尝试,绿色供应链发展活跃。21世纪以来,国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广度、深度不断探索。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较有效的地区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结合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经验,我国在建设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可有以下经验借鉴:加强构建制度基础和保障;推崇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采取有效的市场市场激励措施等方面。

但是,无论是试点城市还是试点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推行在我国仍然是凤毛麟角,与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我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制度基础和保障。国际倡导绿色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可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涉及行业多且广,明确规定企业的环境责任,并且政府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监管。而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相对落后,也未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2、企业合作关系较弱。在国外的发达国家,推崇企业的合作,以共同减少供应链上下游的成本,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此外,对企业的采购要求严格,合作企业不仅需要符合ISO14001标准,还需以环境绩效评估事项等评定等级。而我国企业各自为战,且在企业合作时更多地追求单独企业的利益。

3、市场激励力度不足。绿色供应链是促进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但推行供应链管理必然需要供应商在实施改造前要先期投入,现实中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使改造搁浅,企业和社会无法获得改造后的收益,国外政府在提高公众意识和企业意识的同时,提出以金融支持、减免税收和推广新能源等措施进行激励,而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激励力度有限,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面临较大的障碍,间接影响了我国绿色供应链全面推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便尽快发挥绿色供应链在绿色制造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政府需要先跑第一棒,从加大激励力度方面先期着力,如成立专项绿色供应链基金、激励龙头企业、政府绿色采购等,引导重点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效果后,再将接力棒交到企业手中,形成由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由一个行业带动一个区域的局面,以期实现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总之,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促进我国实现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产业支撑,是推动“中国制造”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内在需要,尽快让这一利器发挥作用,将大大加快绿色制造转型升级的步伐,并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发展目标。

 
返回